Advertisement

Monday, 7 December 2015

元末明初青花瓷巡礼展(马来西亚站)


周末的早晨,笔者特地早爬起来就是为了去参观这个《元末明初青花瓷巡礼展》,这展览主要是配合李克强总理近期访马为我们带来的礼物,让我们海外的华人也有机会去看看何谓元明青花瓷。这个展览的性比价非常高,国家博物馆才征收2令吉的象征式入门票,同样的展览如果你要在大陆观看的话,可怕是人挤人!识宝之人就不好错过这个难逢的机会,你几乎可以把整个场包下,慢慢的看。
以下是东方日报的报道(照片属于本人拥有)
青花瓷的歷史並不长。所谓唐代和宋代青花,基本跟元代及明清以下的青花不是同一胎体工艺的瓷器,其技术、艺术与器型都不成熟,暂时不能定为標准。谈青花瓷,一般指的是发展成熟于元代及明清的青花。
在青花瓷出现以前,中国的陶瓷是以青瓷为大系,加上唐五代以后兴起的白瓷及传统上较不重视的黑色瓷器。宋代以天青色的瓷器为尚,五大名窑除定窑是白瓷外,其他汝官哥钧皆以天青为尚。

元代以前,蓝色肯定不是中国文明的主色调;蓝色只是平民布衣的顏色,它没法高贵,也高贵不起来。
元代的青花不仅是中国瓷史上的奇葩,元瓷青花一出世,有如达芬奇之蒙娜丽莎或罗丹的沉思者,皆是人类艺术史上的大事因缘,是人类器物製作史从工艺美到纯粹的艺术美的一个典型。

元青花横空出世,就如风华正茂的青春年少,也像雍容华贵的空谷佳人。元青花从哪里来?它的诞生过程如何?大元帝国是一个马上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他们牧游欧亚草原,到处打杀佔领,哪来艺术雅兴製作欣赏光芒灿烂的元青花呢?
元人崇尚蓝天白云,伊斯兰则以蓝为吉祥色调。元代蒙古人以喇嘛教为国教,但兼容色目人及汉人佛道各教,朝廷中每有回回担任上至宰相的高官,故伊斯兰教也很盛行。元青花之兴盛,超越唐宋代以来的青瓷,与蒙古人及伊斯兰的蓝色崇尚有密切关係。


青花的蓝彩在唐宋的白瓷上出现过,但是学者多认为所谓唐宋青花不是刻意在瓷胎上加上绘画的艺术创作,而只是自然点彩的普通瓷品。
现在一些新的发现可以確定元代景德镇的瓷匠不少是来自南宋代晚期北方吉州窑的所在地。南宋后期吉州窑的许多艺术画风和主题以及器型,在元代景德镇青花瓷上相当常见。然而,受限于中国瓷土及本土青料的材质欠佳,南宋晚期吉州窑已经生產一些釉里青的瓷器,但只算是瓷胎偏暗及釉色灰蓝的青花瓷。

到了元代,景德窑青花瓷之所以能大放异彩,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当然是瓷器的工艺技术到宋代吉州窑和磁州窑已经极为成熟了。当时由于海上贸易发达的缘故,由波斯传入的上等苏麻漓青料和景德镇发现了质量极佳的高岭土结合,以及很可能由阿拉伯国家派遣工匠加入参与景德镇青花瓷的设计与生產,使元青花一跃,成为技术工艺与材质俱佳的上品,一方面大量出口以满足阿拉伯伊斯兰地区对青花瓷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为奢侈的元朝王室创造丰厚的国家收入。

我有幸与主办单位敬承堂艺术馆馆长姚竞先生及中方专家白老师深谈,向他们学习了上述青花瓷最新的发现。姚馆长指出,展览中的一件极漂亮的龙纹梅瓶就是典型的吉州窑青花瓷,是一座南宋晚期的墓葬出土的。


本次也展出不少明代永乐到宣德天顺到成化的青花重器。永宣的青花用料多採用元末以来的上等苏料,青花髮色异常艷蓝,不仅有明显锡光,其蓝彩的丰富和造型之大气,是明代青花的第一次高峰期。宣德后期,郑和停航以后,苏料不再由波斯贩入,成为绝响,明中期的天顺到成化的青花只能採用本土青料,成色淡雅,器型普遍偏小偏巧,跟永宣青花的厚重高大形成对比,是明代青花的第二次高峰期。
品花宝鉴
一种青花,万种风情。分辨一件好的青花瓷,就在其瓷胎、釉彩与画工。
元青花的装饰特徵是层次分明,一器上绘画层次少则三四层,多则十二、三层,主题居中明显,装饰繁富,但佈局清楚,满器彩绘,任一视角都能成画。

展览现场可见三十余件口径30公分的大碗,以及直径40余公分的大盘,都是符合游牧民族的蒙古人或伊朗土耳其信奉伊斯兰教的各民族採用共餐制有密初切相关,这跟中国人传统使用小杯、小碗和小盘的分餐制形成对比的文化习俗,非常有趣。高度50公分以上的装酒的大梅瓶和方便綑绑在马车上的八稜型大罐,以及本次没有展出的元代青花高足杯(有两件较小型的宣德高足杯),都是嗜酒的元代蒙古人的饮酒器。
从纹饰上来看,元明青花彩绘上的鸳鸯、龙凤、雁鹤、麒麟、如意云纹与各种不同的菊、莲缠枝纹等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绘画艺术內涵。
除了中文外,元明青花更常见蒙古人崇尚的佛教密教的法器纹饰如八宝与杂宝、波斯阿拉伯斯兰的波浪海涛等图纹甚至古兰经文的各种异文化的多元纹饰。梵文、阿拉伯文、藏文,甚至印度蓝查文作为主要纹饰可谓比比皆是,说明元明青花是汉藏佛教、道教及伊斯兰教等多元文化的结合与交融的典型艺术结晶,足证元明两代在文化视野上是非常大块意气的。

就製作工艺来说,青花瓷是以氧化鈷(cobalt)为著色剂,在白色瓷胎生坯上绘画及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置入窑內,以1300摄氏度一次还原焰烧成蓝白相间的釉下彩瓷器。
在唐宋时代,中国工匠就能成功製成质量极高的邢窑和定窑等白色瓷,就是要將瓷土內的铁含量淘洗至几乎为零,才不会使坯土烧製时,让坯土內的铁元素等杂质氧化,变成青褐色乃至黑色。高岭土製成瓷胎,泥料必须经过百多道淘洗工序,去掉土內的铁矿,才能製成洁白的瓷坯。白色瓷胎容易上彩绘彩釉,能烧製各种不同的瓷品。

衡量世界文明的高度与標尺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角度,但是离不开广义的科学工艺技术,以及艺术美学两个范畴。在世界制瓷史上,德国要到1735年以后才能做到纯白绘画的彩釉瓷,就可以明白青花瓷其实是难度极高的工业產品。
撇开技术难度不说,从外观看,青花瓷指的是白底有蓝色花纹的瓷器,它週身上下只是单色的青蓝花,它为什么会称作中国的国瓷?如何欣赏青花瓷?这就必须回到中国艺术美学上来瞭解。
是蓝还青的青花
中国传统一向不甚分辨蓝和青之间的差异。战国儒家殿军荀子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说明中国人对青色的理解,是源于蓝色的。照荀子的讲法,青胜于蓝,所以青色指的应是深蓝色或湛蓝,就像正午晴空的云彩蓝天一般。

墨分五色,青花的蓝却可能有多达十几种不同的呈色。在洁白如雪的瓷胎,著上淡蓝、浅蓝、深蓝、湛蓝、宝蓝、水蓝、紫蓝、墨蓝与青蓝,各种不同层次色差的蓝,绘成各种植物花卉、龙凤麒麟神话与奔马走兽与鸟类各种动物、云捲蓝天、波涛海潮、几何纹饰乃至于歷史与戏剧人物故事。这样的画面,岂非跟水墨画很像?
有学者认为,青花瓷的產生,恰恰是在元代水墨画正式形成的同一时期,它们在艺术技法上有相互影响,皆是中国艺术的顶峰之作。

有时,大件的元青花从器首到足底或从盘碗中心向外沿的彩绘,会多达五层至十二层之谱。一般瓶罐类,由上到下,自动物造型(多为狮子钮)、几何纹、海水纹、缠枝纹、中心人物动物或植物等各种主题彩绘、然后向下瓶身再循环为缠枝、海水与几何纹到足底。
至于盘或碗类,则是由中心主题彩绘呈同心圆向外沿的盘口扩展成多层次的多重彩绘构图,其视觉效果跟一幅画作类似,但要比作画的工艺难度高得太多了。有些瓶罐类也採用各种器面空间切割方式上彩的,如开窗法描绘各种戏曲人物或动植物图样。
元代也有一些绘画构图单一的器物,如单一的龙纹,但跟繁富的大瓶大盘一样,一般都是满彩。,至明代以后的青花瓷,绘画构图走向简单,主题相对单一集中,留白明显。

元明清青花的分期与分类,一般皆以歷朝皇帝在位时间的年號作为分期,也有考虑烧製瓷器的用料与艺术风格作为衡量標准的分期,如明代空白期和明清之际的过渡期。
目前已知的元青花主要可分作早期的元祐型和后期的至正型,以及通代都有的小件或杂件的本土青料元青花。这种以青料髮色及坯土烧製工艺的类型分类法,比直接按皇帝在位划分时期相对科学。明早期的永宣青花到中期的成化青花及万历以下的明晚期青花则是多以艺术风格和青料呈现为准,也是较好的分期法。

目前除了中国建国后陆续出土的元青花和故宫的明清官窑外,世界元明青花最好且藏量最可观的,要数土耳其托卡比皇宫国家博馆(Topkapi Sarayi Museum)和伊朗国家博物馆(The Ardebil Shrine Collection)的收藏了。
此外,美国、法国及日本的许多博物馆或美术馆都收有不少元明青花的大件。香港天民楼、台湾古月堂和日本松岗美术馆等私人收藏的元青花也很出名。


一带一路的海上丝路歷史回顾系列活动,而有一批多达百二十余件元明青花重器在国家博物馆展出,近水得月,国人幸毋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