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Wednesday 28 December 2016

老一辈的硬币玩家是不是一定赚大钱?(马来西亚观)



近来随着对于老硬币的认知和市场生态结构的变化,珍稀老硬币已经不再像以往的人见人怕而是渐渐地成为今天大家追棒的藏品系列之一。如果你常观察过往的拍卖纪录,单单这数年的光阴,很多珍稀老硬币也静悄悄的约番了几倍(当然有些特殊情况的币种则是跌了几番)。也许大家可能会想早知道我当年就应该进场,也许今天就赚了一小笔的财富。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你可知道2010年以前,根据行内通闻,硬币除了几位新加坡的资本藏家在玩之余,市场对于硬币收藏都是冷眼观看,手上有钱的宁可砸在近代钞上都不愿压在古硬币。所以要分析这个课题,我们也必须宏观的看待当年硬币收藏面对的问题也许可能会比较客观一些。


1)造假太多,防不胜防

曾经有一位老玩家就告诉笔者知道,90年代或者更早在北马一代就已经出现仿硬币工艺品的拿手工匠,市面上早就出现很多高仿的工艺品,由于当时的资讯不普遍,真图对照也不是容易。当时陈老先生的目录大部分还是黑白素描的而已,被吃药打眼的玩家比比皆是,那一位硬币玩家敢高谈阔论夸口说自己不曾打眼?难道今天就没有假币吗?非得要几十年前才有?我只能说以前要练出金睛火眼的功力,是靠着很多年的不间断付学费,实物观察和经验交流得到的。当时玩硬币就很流行这样的风气,“这个我刚买的,你帮我掌掌眼…”

今天就未必。你要是把学习过程的付出与投资也计算在内,纵然翻了几倍,扣除利息和机会成本,是否真的赚了还是未知数。 再加上今日玩古币有保真服务,自然免了很多的学费。笔者身边的老前辈就曾经抛下狠话,如果当时有保真服务,不要说高一些,当时的行情再多一两倍也没问题。因为你在没办法100%确定兼没有第三方提你保真,有多少人愿意砸重金在猜猜玩的儿戏?

2)缺乏品相鉴定的认识

今天我们看硬币的时候,脑子里可能就会马上浮动分数机制,这个应该是多少评级,可以评到多少分。你是否有想过,6-7年前如果你也在同样的情况,你可能又正在想什么?当时行内的品相认知就是BU,UNC,AU,EF 等等,而且当时由于缺乏品相评级认知,很多老手卖家就喜欢替硬币冲冲凉,洗白白可以卖个好价钱,卖的开心,买的也以为捡到好品。早年邻国卖家就很流行这个,直到Details品级的降临,对很多老玩家来说几乎是灾难。这几年笔者都有听说,有某某的老玩家收了很多珍稀老硬币,他都不要送评级的,张口就说他不信这一套的,他愿意便宜裸币出让,听了你肯定充满了期待。通常(不能说全部)当你真的把在手时候,也许你已经摸透了其中的原因。

也正因为是details品级的关系把很大部分的硬币都隔离出局了,目前真正得到分数评级的珍稀硬币更是少之又少,我觉得这也是掀起很多玩家关注的主因之一。当年老硬币就是给人数量很多的感觉,也很难得到大家的注意力。经过这几年的评级筛选,数量开始稳定下来,什么是少的也轻易的凸显,间接也掀开了竞争战。

你是否能体会与接受,当年得意样样收了几十年的老珍稀藏品,今天告诉你说你这东西很难卖价钱或者要折价,因为品相怎么怎么样的?可是当年根本就没有这种制度与规范!

3)气候潮湿缺乏钱币保养的认知

本区域乃是常年雨季潮湿的国度,这样的天然气候其实非常不利于钱币保养,特别是很多老一代的玩家也没有真正的认真去看待钱币保养这个问题。有老前辈描述在更早期的时候,不要说保养,买一个硬币卡套都舍不得!所以很多国内世传的硬币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品相欠佳,details品级更是比比皆是,要是真的有比较好品的远早都卖到新加坡去了。当初市场结构就是那样,其实也不是说卖得很高价,在没人要的时候你要是敢多出一些,就是你买贵了,还会被人讥笑。由于通讯不发达,不像现在般的很多精品好品都是外国回流,加上现在有鉴定保真,买的时候自然无形中大大提高了信心,不然都是喊价就几千几万的裸币你真的敢轻易下手?

4)过往的目录没有的正确的评价

对于钱币目录大家应该不觉得陌生,钱币目录在过去6-7年前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他就是一本价格趋势的通胜法典。市场的行情交易,几乎都是被目录牵着走的。但是很多珍稀老硬币自古以来都是市场缺货的题材,加上著写目录的作者大多不是老硬币的玩家,你不难发现到无论是那家的出版的目录,珍稀老硬币往往都是被忽略的部分,估价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涨幅极微,相比有数量的或者店内在热卖的近代通货都是每两年就是平均几十巴仙的涨幅(当中的原因就不多说了,这种情况甚至到了今天也应该是一样)。在没有利润的前提下,当时的市场几乎是热不起来的,市场就是现实的生态。要不是近年网络通讯普遍,钱币目录的地位也不如昔日,玩家的知识也快速的提升,还有谁敢砸钱在这块雪山上?

(5)时代不一样,金钱的价值也不一样

关于这一方面论述,相信笔者就不需要多说了。我们就用一个简单的比喻,90年代初,在巴生河流域和吉隆坡关键地点买一间双层排屋可能都不需要15万块,可见当时的消费水平与今日相比是显然不同的,一般初级员工的平均月薪可能还不到600块钱,今天的我们可能高谈阔论当年这些东西都是几十块钱都丢着没人要,可是我们又是否有想过当时的几十块钱有多大的购买力?(暂且就撇开当时这么嗜好也不是那么的热门,投资潜能更是充满不确定的论点。)


结论

套用马未都先生的一席话:"如果你当下买了一个藏品短时间内卖掉才能说是获利。如果我已经藏了几十年,我砸了几十年的代价,这不算是获利,是一种自然调整。在对的时间你可能有所补偿,不对的时机你恐怕还要赔下去"。

所以当你认为老一辈的硬币玩家一定赚大钱的时候,也必须靠量当时的市场结构情况,很多东西不是10年前买100块,现在5000块就是代表了他们赚很多,同时你也必须考量前辈付出多少学费,承担多少的不确定风险,也许这笔钱投入当时的通货现在可能还赚得更多。其实很多老玩家反而认为现在才是玩老珍稀硬币的时候,因为市场结构变得远比过去更有系统,更有保障。

(以上言论不能代表反映出以往所有的情景,只是根据很多老前辈的描述和个人观察所得)